【优秀学生团队】202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校级重点团队风采展示(二)

来源:校团委  作者:刘海东  编辑:张孟凯  发布时间: 2022-11-30 浏览数:

今年暑期,校团委组建53支实践团队,深入社区街道、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等地,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深入总结交流经验、选树典型宣传、激励广泛参与、发挥育人实效,现将校级重点团队优秀事迹进行集中展示。

“陶冶成器”实践团纪实

艺术学院“陶冶成器”实践团前往宁河区盆罐村、宝坻区实地调研,寻迹非遗技艺,用艺术点亮非遗文化,在非遗志愿宣传中绽放出青春光芒。团队前往天津洛基特陶瓷制品公司,在制陶技艺非遗传承人韩克胜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传统制陶技艺;在津沽粮仓宝坻,与团区委同志共观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和“党的青年运动史展览”;在小辛码头村和津黄庄稻香米业有限公司了解水稻栽培技艺,深刻体会夯实产地品牌之路为新农村带来的发展机遇。团队成员创作《泥土变形记》《小陶游记》等5组绘画作品和宣传网页《陶甑》,记录实践之旅;制作宣传短片《盆罐村游记》、《宁河游记》,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共同创作绘画长卷“精彩天津 文化启航”,用画笔记录天津发展,点亮非遗文化。

本次实践活动被各类新媒体公开报道宣传12次,其中国家级媒体报道1次,总浏览量破20000次,受众约10000人;撰写相关研究报告1篇,发表论文1篇;与相关公司达成搭建学生实践基地意向,建立校内制陶技艺“非遗传习所”。

红色青年说”实践团纪实

信息工程学院“红色青年说”理论普及宣讲团依托“信息榜样”学生干部培训班这一特色品牌,带领青年学生深入所在地社区、乡村和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面对面、小范围、互动式的理论宣讲。宣讲团开展严格选训“示范讲”、突出特色“专题讲”、百名学员“广泛讲”、活用资源“云端讲”等四大主题鲜明的宣讲活动。创立“红色记忆档案馆”,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红色传人”接力讲等活动。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通过“云互动”的方式将理论内容转化为喜闻乐见的“有声”故事。与“返家乡”活动深度结合,组织百名“信息榜样”学员实地走访百村千户,充分利用课堂讲述、红色故事会、老党员访谈等多种形式,让理论宣讲走青年路、说青年话、有青年味。

实践团发表论文1篇、撰写调研报告3篇,活动事迹被中青网、中国共青团杂志、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等10余家媒体先后报道,累计阅读转发10万余次,视频号累计播放量达4万余次,实践活动受到52家实践单位的认可与肯定。

“经心津彩”实践团纪实

经济学院“经心津彩”实践团立足新发展理念,以十年以来天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依托,深刻感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天津,在社区治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实践队成员采用理论学习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从先行先试谋创新、党建引领强基层、文化服务润心田、社会保障惠民生、生态绿屏织锦绣五个方面开展实践。通过访谈、参观学习与研究、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多角度全方面了解村镇社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发展情况。实践团以学促行践初心,实践团深入6个地区进行走访调研,从五大发展理念践行情况与乡村振兴治理现状展示发展成就和改进空间。基于理论学习,开展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宣讲,组织大学生座谈交流会,并分别在各地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共计参与服务60余次,志愿时长达420多小时。

实践团事迹先后被报道44次,其中被国家级媒体报道13次、被省部级媒体报道9次、被厅局级媒体报道22次,总阅读量达35000余次;3个视频入围“你好天津”网络视频大赛;发表国家级期刊论文2篇,实践活动受到实践地干部及群众的一致认可,取得良好效果。

“寻迹者”实践团纪实

外国语学院“寻迹者”发展成就观察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砥砺奋进的中国,去到全国特色地区开展调研。在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同福乐园农业基地,实践团见证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农旅融合的实践效果;在浙江安吉县余村,与村委会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共话“两山”理念指引下的余村转型;在广东深圳,探访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及莲花山公园,感受这片沃土以改革开放精神大踏步走向新时代的非凡气魄;在辽宁沈阳,走访发展迅速的多福社区,感受基层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天津,在对华明镇第七社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参观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学习感悟天津从50年代到如今的一系列发展成就;在乌鲁木齐博物馆,拍摄纪录片,调查人们对新疆历史发展的了解程度。在四川眉山,开展问卷采访,了解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在河南兰考,录制焦裕禄故事讲解视频,在三姓庄村解密脱贫致富的经验。

实践团事迹被各级媒体报道共22次,相关文章获点赞量近20万,发表相关论文1篇,完成结项报告1篇,面向全体外国语学院学生开展成果分享会1次。(审稿:刘桂涛)